Go to Zoomin' Night home page

Zoomin’ Night is an experimental music label run by Zhu Wenbo. Started in 2009 and based in Beijing.

卖卖短采访 (2018, 中文)

Published

**《卖卖演奏披头士 第二辑》**发行后,朱文博和卖卖做了一个小采访。

前言:

两年前约卖卖在燥眠夜发一个磁带,他发来了录音,看标题是翻唱披头士。也不意外,卖卖喜欢披头士,我也喜欢。不过录音一听还是着实意外了一下。他的方式是:在房间里支上麦克风和监听音箱,麦克风输入至音箱,音量开到接近反馈的边缘。然后他在这个房间里木吉他弹唱披头士,稍微的一些声音一些动作,都会触发反馈啸叫。

卖卖喜欢反馈(有一段时间他致力于开发吉他的反馈长音,特别美),我也喜欢反馈。但我不确定披头士是否也喜欢。其实,如果这个录音的关键点是这套反馈系统的话,那为什么一定要唱披头士呢?大概是真的喜欢吧……

总之那就是《卖卖演奏披头士》。两年后,我约他录个披头士翻唱第二辑。没想到……他居然用了同样的方式。

提问:用吉他与人声触发房间里的“麦克风-音箱”反馈系统。这个主意是怎么想出来的?

回答:最开始是发现麦克风和全频音箱之间的反馈特别丰富,高频很高,低频很低,尝试不同角度,也可以召唤出一些中频。人声和原声吉他实际上起到了一个干扰麦克风的作用,等于是在麦克风和音箱之间增加了一个变量。当嘴和吉他离麦克风很近的时候,这个变量就大,离得远,这个变量就小。在做这种录音的时候,一方面要惦记着唱,同时又要观察整个空间的反馈并及时做出反应,所以得小心翼翼的,得专注,这个体验是珍贵的,最终成型的声音我也喜欢。

提问:《卖卖演奏披头士 第二辑》里,你沿用了第一辑的方式。很好奇这是为什么?因为如果按我的想法,这个方式有点“一招鲜”,再做一次的话……不敢保证会比第一次更好。

回答:我确实更喜欢变化,不想一直用一个“可识别”的方式做录音。但这个方式也只用过一次、出过一张磁带而已,甚至我都还没演过现场。说明这个方式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去挖掘,远没到“一招鲜”呢。就好像这次的录音,中频的部分我控制的更好,极高极低的频率相对上一张少了,以至于你一开始听会以为是电吉他。我觉得可能还会做个第三辑,看看还能做出个什么东西,是不是“更好”蛮难界定的,但可以再深挖一下,确认一下。三辑应该就差不多了。

提问:从第一辑到第二辑,你选的歌都是披头士67-68年的作品。你对这个时期的披头士最为热衷吗?

回答:确实,最喜欢白色专辑。关键是这个时期的歌都比较开放,它给你留了很大的空间去重新组织——比如你可以很慢,可以唱的同时完全不按照和弦去弹,它也成立。因为它原作的和弦走向包括结构就是有点怪的,或者说不完全在套路里的,反而是活的。早期那些更流行的歌我也喜欢,但它是一个相对闭合的东西,它已经完成了,很难再掺和进去。我还想过玩个”Revolution NO.9”,但它本来就是个拼贴,完全开放的,再去掺和也没有意义了,就像重演4’33一样。半开半合的歌,是最理想的选择。

提问:两张专辑,你每首歌会录多少个take?录音时你的感觉,和最终的录音成品听起来的感觉,有什么差异?

回答:通常会录三四次吧,有的时候忘词了,有的时候失控了,就重来。三四次如果还是不对的话,那可能歌选错了,就换歌再来。还有一个情况很有意思——如果是练得特别熟的歌,反而录不好,把非常熟练的歌减速、变得稀疏,感觉就会做作。录音的时候如果用人声干扰反馈,我耳朵边空气震荡的效果会更强,录出来相对没那么明显了。

提问:录音期间,你的耳朵还好吗?长时间的高频反馈下来,如果耳朵还好的话,监听音箱行不行?

回答:肯定会耳鸣,基本每次只能录两三个小时就得停了。音箱肯定没问题吧,以现在的制造技术它远没到临界点。